2006年,王鲁原从乡镇党委书记岗位调任简阳市侨联主席。作为侨联工作的新手,王鲁原勤于学习,克服困难,踏实肯干,在工作中注重开发侨务资源,着力为侨服务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,推动侨联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简阳市侨联连续两年被评为“资阳市侨联工作先进单位”。2008年,王鲁原获中国侨联“抗震救灾先进个人”称号。
“困难不可怕,怕的是缺那口气”
简阳市毗邻成都,历来人文发达、人口众多。全市有归侨侨眷1万余户,有比较丰富的侨务资源。之前,简阳市侨联工作面临着人员少、经费紧、任务重、经验不足等情况。2006年,为了扭转简阳市侨联工作的被动局面,在省侨联指导下,简阳市委从该市“十佳优秀乡镇党委书记”中,选调务实能干,有开拓精神的王鲁原出任市侨联主席。
这时有人劝王鲁原,说侨联这种单位去不得,不仅清贫,而且困难重重。王鲁原任党委书记时,就以不怕困难闻名,他根据山区乡的特点,克服重重困难,硬是把一个山区乡镇工作搞得有声有色。他常说:“困难不可怕,怕的就是缺那口气。”上任后,侨联工作的确面临着一大堆困难:人员少、经费紧,侨情资源不清,业务不熟等。王鲁原具有丰富的机关工作和基层工作经验。他意识到:县级侨联工作具有面宽量大,直接面向侨界基本群众的特点,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,必须主动争取领导和上级的支持。工作不能等、不能靠、更不能怕。为此,他带领班子成员,首先从转变观念、加强班子建设入手,苦练内功,提高胜任工作的能力。制定了一 “学”二“派”三“操练”的规划,让每个侨联委员尽快进入角色。学:集中组织侨联干部学习侨务法律法规和侨务政策,学习业务知识。派:通过各种途径,将侨联委员派到组织部门和上级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去学习,进一步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。操练:强调实践,强调理论联系实际,强调干。在此基础上,班子转变工作作风,由过去的“等着下面来找”,变成现在的“主动找到下面去”。与广大的归侨侨眷交朋友,在实践中增长才干。由于华侨华人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,他们的风俗文化和职业差异很大,为了适应与他们打交道的需要,班子又先后聘请了多名熟悉海外华人华侨状况的专家、学者,为班子成员上课,进一步拓宽了大家的视野。
侨联工作面临经费紧张的困难。为此,他用私人名义借了1万块钱开展工作。这一举动让委员们大受感动,也感动了分管侨联工作的市委领导。面临侨情变化大、资源不清情况,侨联花大力气,走街串巷,下农村逐乡、逐村调查,在较短的时间内第一次较全面、系统地掌握了全市的侨情资源情况,又在省侨联的支持下,多次奔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习,与东部地区的侨联部门建立了广泛联系,不仅拓宽了思路,也与东部侨联做到了资源共享、互通。
“赢得尊重的法宝靠服务”
王鲁原在实践中体会到,侨联工作有无地位,侨联干部受不受人尊重,与侨联自身的工作做得如何紧密相关。多年来,王鲁原始终把坚持“服务地方,服务侨企,服务侨眷(属)”放在第一位,并取得不俗成绩,提高了侨联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。
王鲁原上任后,带领侨联委员们通过不懈的努力,动员归侨侨眷为家乡发展作贡献。海外侨胞先后个人捐资数百万元,为简阳兴建了5所侨爱心小学和中学。通过侨界的关系,为家乡先后引进无偿资金500多万元,用于教育、交通等公益事业。通过“内引外联”,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,为简阳引进了5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。积极与沿海侨联合作,发挥侨联优势,广泛对外宣传,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引智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邀请接待北京御龙传媒公司、西班牙埃勒投资集团、美国华纳投资集团、法国扬子集团、温州中城建设集团等10家企业来简阳实地考察,北京御龙传媒公司已注资200万元在简阳建立了分支机构。促成四川华商会成员、成都华夏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,到“一山两湖”的核心地带——贾家工业园区和老君井乡等地实地考察,计划投资3亿元人民币,打造位于老君井乡的境内的孔明湖风景区。引荐邀请了20余名海内外专家、学者来简阳讲学,开展经济、科技和文化指导活动,为简阳“科技兴市”和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。
王鲁原组织归侨侨眷动员海外亲友回家乡创业,先后有韦志清等一批海外侨胞回乡创办了龙鑫铸造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。这批企业目前独立拥有员工2000余人,总资产达1.3亿元。王鲁原在政策上给他们当好参谋,关系上帮助他们协调,业务上努力给予指导,资金上尽量帮助筹措,尽一切可能地为他们服务。王鲁原与司法部门协商配合,积极宣传侨法,编发文件材料5000余份,培训市级各部门和乡镇干部,积极为外来投资创业者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。侨资企业龙兴铸造有限公司在调整产品过程中,面临客户锐减的困难,王鲁原就同侨联常委陈平一道,利用自身人脉关系,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,并主动为其出谋划策,联系客户,使公司产品销售很快步入正轨。
几年来,王鲁原要求侨联委员做到了哪里有归侨侨眷,哪里就有侨联干部的身影,哪里的归侨侨眷有困难,哪里就有侨联干部的上门服务。2008年7月,侨属郭久仁在成都务工,与当地企业发生劳资纠纷。王鲁原得知情况后,主动与武侯区侨办和武侯区卫生局协调,最终不仅解决了郭久仁反应的问题,也为成都市化解了一起久拖不决的群众信访案件,得到了成都有关部门的感谢。王鲁原克服人员少、经费少的困难,定期开展活动,每逢传统佳节都要召开座谈联谊会,定期走访归侨侨眷,走乡串户了解侨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,帮助他们解决困难。他看望生病的归侨侨眷15人,受理归侨侨眷来信来访85件,126人次,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家,扶持贫困侨户30余个,使受益侨户和农户收入大幅增加。
有人曾问王鲁原,为什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侨联工作的被动局面,王鲁原说:“做好侨联工作没有捷径可走,一靠上级的支持,二靠搞好服务。”由于王鲁原的积极争取和突出的工作表现,省侨联将简阳市作为对口联系支持单位。
“看见王主席,我们心里踏实”
“5.12”四川汶川大地震,给紧邻地震中心的简阳地区,造成了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地震发生的当天,简阳全境通讯中断,人心惶惶。王鲁原尽一切可能采取各种手段,动员联系到5名在市区的侨联委员,分头靠步行走访各居委会和大街小巷,迅速摸索清城区70多户归侨侨眷的受灾情况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简阳侨界受灾的准确情况:归侨侨眷受灾3户,房屋不同程度受损,无人员伤亡。侨(爱)心学校受损2所,直接经济损失47.2万元,无人员伤亡。侨资企业受损2户,直接经济损失185.56万元,无人员伤亡。市侨联及时向简阳市委、市政府作了汇报,为抗震救灾蠃得了的主动权。
简阳中医院一名侨眷的财产在地震中受到损失,王鲁原及时将情况报告给了简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,让这名侨眷感动不已。侨眷郑蓉的弟弟在汶川工作,一时联系不上,心里万分焦急。王鲁原一面积极做安抚工作,一面与有关部门联系,了解她弟弟的消息。郑蓉说:“在这万分困难的时刻,看见王主席这么关心我,心里就有了希望,有了踏实的感觉。”新星乡春天沟村侨眷陶文吉,由于房屋建在半山腰,地震中受损严重。此时余震不断,陶文吉内心绝望。就在这时,王鲁原主动与乡政府联系,派人看望他,又组织他的家人疏散,并为他争取援助。农村学校在地震中受损较严重,维修或重建面临经费上的困难。王鲁原及时将情况反映给省侨联,省侨联高度重视,积极与海外侨胞联系,争取外援。王鲁原还深入乡镇,协助基层抗震救灾。平泉镇在此次地震中有77户受灾,房屋倒塌137间,直接经济损失380万元。长春村五保户李光跃的土墙房屋全部垮塌,生活陷入绝境。王鲁原协调平泉镇政府,组织劳力和资金,用了20天时间,就为李光跃建起了全新的砖混结构的新房。李光跃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王鲁原的家在成都。成都在震后一段时间内十分恐慌。家里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地打到简阳,希望他回家帮忙。但王鲁原接连40多天不分白天黑夜坚守岗位,连电话也顾不得往家里打。王鲁原有8位亲戚在此次大地震的中心──汶川,家人十分着急,希望他前往寻找。但王鲁原回答说,那里有解放军帮忙,然后继续投入抗震救灾工作。成都的家人全部搬到外面住,缺帐篷,希望他找些搭建帐篷的材料回去。但王鲁原却把找到的材料全部给了简阳的受灾群众。王鲁原的突出表现,得到简阳市委、政府的充分肯定。
为了支援重灾区,简阳市侨联向全市归侨侨眷发出“同胞有难,侨胞支援”的倡议书。本着自愿和力所能及的原则,有钱出钱,有物出物,并迅速动员他们将汶川特大地震和简阳受灾情况,以书信、电话、电子邮件等方式,广泛向海外的亲友传达,以争取他们对家乡地震情况的了解和支持。据统计,全市归侨侨眷共捐款1.2万元,海外侨胞向重灾区捐款约30余万元,其中原简阳藉的海外华人周华康向灾区捐款21万元。王鲁原还要求归侨侨眷在此期间,保持镇定,做好自身的防震防灾等工作,同时还组织侨联干部深入到乡镇参加抗震救灾工作。
大地震后不到一周时间,王鲁原主动请缨,受四川省侨联派遣,组织志愿者奔赴重灾区,了解侨界受灾情况,采访宣传侨界抗震救灾的先进人物和事迹。志愿者们克服灾区生活条件艰苦,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,住帐篷、喝凉水、吃干粮、进危房,多次深入到灾情最严重的地区调查采访,采编整理出侨界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材料6篇,及时在侨刊、侨报上进行报道。采访调查期间,王鲁原不幸患了肠炎,但没有告诉当地的侨务部门。后来被人知道,劝他赶紧回家治疗。但王鲁原只简单地吃了点药,又继续投入工作。此项工作,不仅受到灾区侨务干部的赞扬,更受到上级侨联的好评。由于简阳市侨联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突出表现,简阳市侨联主席王鲁原受到中国侨联表彰。